「阿東(公),我要吃蛋刀(糕)」「逼(冰)蝦(箱)裡有逼(冰)淇梨(淋)」你是否有聽過孩子說出這樣口齒不清、像是「臭奶呆」的語句呢?到底怎樣的表現算是正常的語音發展,怎樣的表現則屬於構音/音韻異常呢?讓我們來簡單地認識一下吧!
正常的語音發展歷程
依據統計研究資料,台灣正常兒童的聲母習得年齡為:
韻母(如:ㄚ、ㄧ、ㄨ)方面則是大多會在3歲左右習得。
若以聽話者能聽懂孩子所說言語的程度來看,正常兒童的語音清晰度應為─
2歲—50%
3歲—75%
4歲—100%
也就是當兒童到了4歲之後,說話內容應能讓多數人都聽得懂。
然而兒童語音發展過程中,常會出現一些錯誤是一系列、有規則地出現在一個群組或相同發音位置上,稱為「音韻歷程」。通常年幼的兒童在學習說話時用來簡化語音所產生的聲音錯誤模式。當這樣的歷程在年齡增長後仍持續存在,則可能構成構音/音韻異常。
構音/音韻異常
「構音/音韻異常」屬於兒童語音異常中的功能性言語障礙,其成因不明。構音異常主要集中於個別語音產生過程中的錯誤(例如:扭曲和替代)。音韻異常主要集中在可預測的、有規則的錯誤(例如:前置、後置和最後輔音刪除),這些錯誤會影響多個聲音。
構音異常與音韻異常的差別如下表所列:
但是因為大眾通常很難清楚地區分構音異常和音韻異常,所以專業人員在提到原因不明的言語錯誤時更傾向使用「語音異常」(Speech Sound Disorder, SSD)來指稱。
一般較常見的構音錯誤類型包含:
- 前置─舌尖音化:用舌尖音ㄉ、ㄊ替代ㄍ、ㄎ、ㄐ、ㄑ、ㄒ、ㄓ、ㄔ、ㄕ、ㄖ。
- 後置─舌根音化:用舌根音ㄍ、ㄎ替代ㄉ、ㄊ、ㄐ、ㄑ、ㄒ、ㄓ、ㄔ、ㄕ、ㄖ。
- 不送氣化:因送氣不足而使送氣音(ㄆ、ㄊ……)被不送氣音(ㄅ、ㄉ……)替代。
- 塞音化:用塞音(ㄅ、ㄆ、ㄉ、ㄊ、ㄍ、ㄎ……)替代其他語音。
- 塞擦音化:用塞擦音(ㄐ、ㄓ、ㄗ……)替代擦音(ㄒ、ㄕ、ㄙ)。
- 擦音化:用擦音(ㄒ、ㄕ、ㄙ)替代塞擦音(ㄐ、ㄓ、ㄗ……)。
- 聲母省略:省略聲母,只保留韻母,通常會嚴重影響清晰度。
- 聲隨韻母省略:聲隨韻母(ㄢ、ㄣ、ㄤ、ㄥ)的韻尾鼻音被省略不發。
- 複韻母尾音省略:複韻母(ㄞ、ㄟ、ㄠ、ㄡ)尾音被省略不發。
另外需注意,臺灣華語當中的「不捲舌化」屬於方言性變異,可以視為一種音韻歷程,但不能依此判斷孩子是否為語音異常。
如果孩子疑似有構音/音韻異常,可以到惠安復健科診所預約評估及諮詢,我們有專業的語言治療師可以為孩子個別製定合適的訓練計劃哦!
參考資料
鍾玉梅、張顯達(2021)。兒童語音障礙治療新攻略。華騰。
鄭靜宜(2020)。兒童語音異常─構音與音韻的評估與介入。心理。
美國聽力語言學會─構音與音韻
https://www.asha.org/practice-portal/clinical-topics/articulation-and-phonology/